中科深谷钎焊智能装备解决航天部件精密、高效焊接难题

发布日期:2025-03-17 浏览次数:92

案例背景


       航天领域对核心部件的钎焊工艺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焊接精度需精确至微米级,热输入控制必须稳定如一,而传统人工操作存在效率低下、质量波动大、能耗高等问题,制约着批量生产能力。


       面对这一痛点,中科深谷技术团队基于‌“动态决策-精准执行”‌技术框架,为某航天航空单位定制开发‌自动钎焊智能装备‌,集成六轴机械臂、机械臂第七轴模组、升降旋转系统、多尺寸柔性夹具与自适应焊接系统等,实现了复杂曲面部件的高效精密焊接‌,赋能航天制造领域的智能化发展。



解决思路

► 精细化设计:采用协作机器人,对末端焊接连接件和焊头进行定制,精度更高,焊接效果更好;

► 注重人机协作:钎焊过程中,提供手动和自动模式,并能记录参数,方便集成操作工人的经验和协作机器人定位精度高、自动化作业的优点,实现人机协作;同时协作机器人安全性好,可与操作工人一同工作;

► 柔性化设计:控制软件提供更高的开放性,用户能自行修改、升级功能,实现更复杂应用;


技术实现


(1)高精度与柔性化协同

       装备采用六轴机械臂+第七轴扩展模组,搭载国产知名品牌协作机器人,路径跟踪精度达0.2mm,焊接速度支持0.1-1.5m/min无级调节;双轴升降旋转平台通过伺服电机驱动,实现升降精度±0.1mm、旋转精度±0.05°,可自适应调整多尺寸工件,轻松应对涡轮叶片等复杂曲面的精密焊接需求;自适应夹爪配合定位工装可兼容多种尺寸以上工件,夹持力0.1-20KN可调,误差≤±10N。


(2)动态控制与智能温感

       通过温度传感器实时监测熔接区域,动态优化机械臂运动轨迹,避免传统工艺中因热输入不均导致的过度熔接问题。搭配高频焊机(30-80kHz可调)与450°C宽区间红外测温仪,系统精准调控钎料熔融状态,减少热损伤风险,焊缝一致性显著提升。




(3)人机协作与模块化扩展

       设备支持手动/自动模式切换,可记录工人经验参数,实现人机优势互补。安全光栅与急停系统提供毫秒级风险响应,保障人机协同作业安全。此外,模块化设计允许快速更换激光焊头、等离子焊枪等组件,适配航天、核电等多场景需求,国产化核心组件更确保了供应链自主可控。



应用成效:效率、质量与可持续性全面提升


在批量测试中,中科深谷钎焊智能装备表现十分亮眼:

效率飞升:单件焊接时间从45-60分钟压缩至8-12分钟,人工干预频率降低90%;

质量跃升:焊缝首检合格率从85%-90%提升至99%以上,返工率趋近于零;

节能降耗:单件能耗降低40%(1.8-2.3千瓦时),减少资源浪费;



产业价值:从技术突破到生态共建

中科深谷钎焊智能装备解决了航天制造中精密、高效焊接难题,同时也在产业链层面释放了长期价值。


工艺标准化延伸

已开发焊接工艺数据库,收录200+种材料组合的优化参数方案,支持航天、核电等领域快速工艺迁移‌。


产学研协同创新

联合中国科技大学建立‌“精密焊接联合实验室”‌,开展超高温钎焊材料与智能控制算法攻关‌。


模块化拓展能力

电控柜与机械臂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快速更换激光焊接头、等离子焊枪等扩展组件,可适配多种场景需求‌。


       中科深谷钎焊智能装备方案解决了航天部件精密焊接的效率瓶颈与质量一致性难题,为航天装备的批量化、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保障。未来,中科深谷将继续提升智能技术研发与创新能力,赋能更多工业场景,持续推动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升级‌。